??? 央行今日在其发布的《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中表示,前期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效果已逐步显现,物价涨幅总体保持回稳态势,但对未来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。但也要看到,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,仍有必要防范未来物价出现反弹。总的来看,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会无条件或自动实现,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。
央行称,2012年,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,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,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,增强调控的针对性、灵活性和前瞻性,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,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,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,保持金融体系稳定,促进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。2012年,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初步预期增长14%左右。
央行还称,今年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。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,引导金融机构增强风险定价能力,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。
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:
2011年,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,国家宏观政策注意把握好力度和节奏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涨幅逐步趋稳,国际收支继续改善,就业形势较好,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。2011年,实现国内生产总值(gdp)47.1万亿元,同比增长9.2%,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5.4%。
实施稳健货币政策,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。2011年前三季度,面对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,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,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,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,加强宏观审慎管理,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,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.75个百分点,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,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,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,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。进入10月份以后,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、国内经济增速放缓、价格涨幅逐步回落等形势变化,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、灵活性和有效性,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,暂停发行三年期央票,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.5个百分点,调整优化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、“三农”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支持。总体看,稳健货币政策实施成效逐步显现。
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调,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。2011年年末,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.2万亿元,同比增长13.6%,增速比上年低6.1个百分点。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.8%,增速比上年低4.1个百分点,比年初增加7.47万亿元。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.83万亿元,其中债券融资明显增多。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总体稳步上行,12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.01%,比年初上升1.82个百分点。2011年年末,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.3009元,比上年末升值5.11%。
当前,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,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。但也要看到,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然极为复杂和严峻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,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、不确定性上升。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、不协调、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,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。
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,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,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、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,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,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,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,增强调控的针对性、灵活性和前瞻性,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,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,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,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,协同发挥好逆周期调节功能,在总量适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,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,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,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。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,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。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,深化金融机构改革。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,保持金融体系稳定。
货币政策趋势
一、中国宏观经济展望
当前,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,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。各地推动城镇化、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热情很高,消费扩张势头较好,服务业潜力巨大,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。随着前期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,国际经济复苏步伐放缓,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加,国家宏观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了预调微调,2011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8.9%,经季节调整后的主要经济数据环比增速略有回升,显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依然较强。
当然也要看到,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仍十分复杂。国际经济复苏总体疲弱,欧债问题尚未得到解决,前景仍不明朗,金融市场波动较大,资本流动方向多变,不稳定、不确定因素较多,并可能通过贸易、资本流动以及预期等渠道影响中国。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、不协调、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,经济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。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,同时加强系统性、区域性风险防范。还应看到,在外需相对疲弱、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和要素结构逐步转变的情况下,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也在逐步趋缓,保持经济平稳适度增长,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就业,中长期看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前期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效果已逐步显现,物价涨幅总体保持回稳态势,但对未来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。当前,国内总需求比较稳定,货币条件回归常态,粮食生产形势较好,同时全球经济增长也有所放缓,供求关系的变化有利于物价总水平稳定。2011年8月份以来cpi环比增速连续多月低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,同比cpi涨幅有可能继续回落。此外,前期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也得到初步遏制,一些地区房价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。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,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较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9.4个和16.3个百分点,房价上涨预期也有较为明显的回落。但也要看到,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。2012年1月份cpi涨幅超出市场预期,当前通胀预期还不稳定,尤其是存在劳动力等要素供给趋紧的结构性因素,资源性产品价格也有待理顺,都可能会固化通胀预期,并使物价对总需求的变化更为敏感,加之经济内在扩张的压力依然存在,全球流动性宽松格局仍将延续,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存在进一步上涨压力,仍有必要防范未来物价出现反弹。总的来看,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会无条件或自动实现,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。
二、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
2012年,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,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,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、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,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,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,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,增强调控的针对性、灵活性和前瞻性,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,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,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,保持金融体系稳定,促进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。2012年,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初步预期增长14%左右。
一是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,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,在总量适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,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,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。继续优化流动性管理,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资本流动的变化,合理安排工具组合、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,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适当水平,合理引导货币市场利率。灵活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,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,促进经济和价格总水平稳定。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,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,并根据经济景气变化、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,发挥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的逆周期调节功能。
二是着力优化信贷结构,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。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,扎实推进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,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贷款投放节奏和结构,切实做到有保有压,有扶有控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,进一步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有效信贷投入。构建多层次、多样化、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,加大对“三农”的支持力度。重点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、欠发达地区、科技创新、节能环保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企业技术改造等。严格控制对高耗能、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。
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。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,引导金融机构增强风险定价能力,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。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,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,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。加快发展外汇市场,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。顺应市场需求,稳步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品种和范围。进一步做好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工作,做好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和监管工作,探索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,继续推进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交易。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,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。
四是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,深化金融机构改革。大力发展金融市场,优化融资结构,继续鼓励金融创新,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,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,积极稳妥地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。进一步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,加快发展方式转型。扎实推进中国农业银行深化“三农金融事业部”改革试点。统筹考虑政策性金融总体发展,坚持分类指导、“一行一策”的原则,深化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,稳步推进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。
五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,维护金融体系稳定。加强宏观审慎管理,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。加强对民间借贷、房地产、政府融资平台等的监测分析,及时掌握风险状况,从全局的、系统的、长期的视角处理好信贷合理增长和银行贷款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,做好风险提示和防范工作。防范跨行业、跨市场风险,防范非正规金融及其他相关领域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。既要防止金融风险蔓延,也要防止出现道德风险,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。(央行网站)